top of page

特種教牧事工

Updated: Mar 17, 2022

前言


拙著《啟示還原錄》的前言曾信誓旦旦地說該書是我的【封筆】之作,如今食言而肥,似乎出乎而者,反乎而者,讓自己下不了臺;猶如一些聲稱退出政壇的政客,食髓知味,欲罷不能,到了選舉的時刻,再做二度劉郎,天臺重返,總是自圓其說: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”余本一介書生,百無一用,當年誇下海口,說出狠話,只因聽信醫診,罹患了輕微青光眼,未戰先怯,自廢武功,故出此言。如今定期檢查,病情尚可控制,只要不過分熬夜傷眼,孺子可救也。最近,《異象》畢業年刊徵稿,不覺文曲星動,重提筆桿,躍躍欲試,在此也學到前人所說的:“Never say never!“的功課。


本人自壯年時期流落異域,花果飄零,為人作嫁,一晃半世紀,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,所幸未忘初心,數十年如一日,一直堅守再聖工的行列裡,未有一日“變節降敵”——臨陣脫逃,堪慰平生。想到年少輕狂的豪語:“誓不做傳統教牧!”於是從青澀的校牧、商牧,到軍牧、院牧、會牧、警牧、獄牧等,凡是“特種教牧(Chaplain)”所能涵蓋的項目,幾乎無役不興。這也恰是一般傳統教牧比較未涉及的範疇。本文並非一篇學院派的著作,闡論特種教牧事工的聖經與神學基礎,而是記述本人參與該事工的鱗爪記憶,純屬個人獨特的經歷與獨白。





特種教牧的緣起


首先要來談論《聖經》中幾個有關教牧的職稱:使徒保羅在致以弗所人書4:11-12提到基督所量給人的恩賜:“有使徒、有先知、有傳福音的、有牧師和教師”,這些恩賜“為要成全聖徒,各盡其職,建立基督的身體”。按照原文顯然是指教會中職有專司的人,而依據中文傳統美德加以尊稱:首二者已約定俗成,未再加以“師”字,後二者則有“師”字,只有中間一個漏網之魚的“傳福音的”未加處理。這好像把“writer”翻成“寫文章的”一樣草率,不妨升級為“作家”或“作者”。若然,“傳福音師”或“傳道師”當可被接受。更簡單的,只剩“傳道”二字。然而“傳道”一詞,在一般華人教會中素來被當作是尚未封立的牧師,必然經過考驗之後,才能瓜熟蒂落,成為水到渠成的牧師。


早期有些華人教會不按立女牧師,故退而求其次,稱之為“教師”或“傳道”;按牧師和教師,息息相關,唇亡齒寒,在原文裡同屬一個定冠詞。至於男士們必須經“過五關斬六將”的流程才能封立,之前雖然從事“牧者(paster)”的工作,仍不能冠上“牧長(Reverend)”的尊稱,免得魚目混珠,擾亂名器。常見有些剛從神學院畢業的神學生,迫不及待地稱起“牧師”,實在不足為訓。這種行徑很像早期的中國留學生,負笈外國,不管有沒有考過或通過論文考試,一旦回國,都迫不及待地以“博士”或“碩士”自居了。


此外,還有一些出身“小群”教派地領袖同工,僅接受“弟兄”的稱號:一來堅持恩惠大於銜頭,二來也為避免公會體制的繁文縟節,分封諸侯,乾脆連牧師銜頭一併打到,棄而不用,直到他們自己為申請美國移民簽證身份方才改口,承認今是昨非。當然也有“地方教會”舍牧師而按立長老,認為這才是名正言順的聖經職稱(詳見提前3:1-7;提多1:5-9)。不僅如此,另外又冒出一個同義詞“監督”來,根據彼得前書2:25基督被稱為“牧人監督”,似乎二者為同義詞。這樣一來,長老=監督=牧人;原始教會也是三者互通的。不過,基督教會自從君士坦丁宣佈為國教以來,教勢大大擴張,逐漸形成東西兩個教團,各以羅馬和拜占庭的主教(Bishop,與監督原文同)為馬首是瞻,成為今日的鼎足態勢(基督教、天主教、東正教),泛稱為“基督宗教(Christianity)”。二千年來的西方教會領袖,最基層的是牧師,再上去是地區監督(District Superintendent),再上去才是會督或主教;當然還有更高的樞機主教或大主教(Cardinal or Archbishop)。東西兩教最高層還有教皇(Pope)或宗主教(Patriarch),再歷史上已經是家喻戶曉了。


話說回來,華人教會的初生之犢,迫不及待地冠上“牧師”一詞,有如某教派前輩同工當仁不讓地自封為“監督”,從中文地說文解字都言之成理,但若繞回去英文同義字,則不免歷史建制地考量,容易產生誤解及誤導,也許言者無意,聽者有心,徒然令人懷疑其居心不軌,欺世盜名,所謂“三代以下,無有不好名者”。過去曾拜訪菲律賓舊友塔諾(Rodrigo D. Tano)博士,發現這位昔日宣道會神學院院長已搖身一變為該會地主教(Bishop),乍聞之下,未免不可思議,因為這是大大有別於該會地歷史建制。後來才知道這種權宜之計,只是為了菲國傳道人微薄的薪水免繳所得稅有以致之。按菲律賓自許為天主教國家,對於主教以上的宗教領袖免稅,以示對神職人員的禮遇,這又是東南亞神學處境化(Contextualization)的外一章哩!


其次,最近看了民運人士《柴玲回憶》最後一篇有關她信耶穌的見證,提到其昔日戰友熊焱後來成為美國隨軍牧師,在軍隊裡擔任“卓別林”的角色,幫助戰場上的士兵;令人啼笑皆非。可能她一時之間不知“Chaplain”如何翻譯,而以音譯“卓別林”代之。卓別林為美國好萊塢默片時代笑匠,以扮演希特勒與流浪漢聞名於世。我們小時候都看著他的默片長大的,滑稽突梯,無聲勝有聲,讓人捧腹叫絕。然而他的大名“Chaplin”與“Chaplain”僅一字母之差,可謂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,此卓別林不同于彼卓別林,音雖近但字不同,不可同日而語。按“Chaplain”者原指基督信仰中的代表人物,現在泛指牧養基督教會以外特種機構的神職人員,或一般宗教傳統的平信徒領袖,包括學校、醫院、公司、監獄、警局、議會、軍隊等組織,當然還有別個宗教的神職人員,如司鐸(Priest)、會吏(Deacon)、拉比(Rabbi)、僧侶(Monk)、酋長(Chief)、和阿彌(Imam)等。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自求多福,有他們聊備一格的特種教牧體系。從戰場到醫院,從監獄到議會,這些人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,出現在一般教會無法觸及的地方。


中文的牧師一職,既已被Pastor佔用,Chaplain只好退而求其次,屈居“特種教牧”的位置,以便區分,簡稱“特牧”;但後者音近“特務”,易生誤會,中文很少使用,而是轉嫁為特種機構的牧師,如校牧、院牧、獄牧、商牧、警牧、會牧、軍牧等,這些職稱在英文都是一視同仁地稱為“Chaplain”,在中文則為一詞多義,良有以也。美國的第一人軍牧為卡特樂牧師(Rev. Manasseh Cutler,1742-1823),曾任華盛頓的大陸軍(Continental Army)軍牧,後任眾議院議員,並創立了俄亥俄大學。但是有人引經據典,認為舊約撒母耳先知應為史上第一任君王的國師,這也可以推而至於那些曾向君王建言的先知如拿單、以賽亞、耶利米、以利亞、以利沙等。新近逝世的葛培理牧師,曾服務過11任美國總統,稱之為“一代國師”,並不為過,放眼天下,葛氏實至名歸,絕對當之無愧,只是他本人或他人從未對他使用過“Chaplain”的名稱。事實上,葛氏年輕時候曾申請應徵軍牧,卻因身體微恙而失之交臂,多年來頗引以為憾。

4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